7月23日至26日,由21世紀房地產主辦的博鰲論壇再次在海南三亞拉開序幕,本次博鰲論壇將就房地產行業的協調發展與多元結構性轉型進行多個主題演講與高端會談,與會嘉賓聶梅生、秦虹、任志強等將代表房地產各方人士參與論壇討論。
大會的“中國地產六方會談”環節,第一場主題為“抉擇:調控模式站在十字路口”,天鴻地產董事長柴志坤先生在論壇中的發言實錄如下:
關于城鎮化柴志坤表示:其實城鎮化的話題或者是城市化的話題不是新的話題,而是老的話題,我們可以看一下前十幾年走過的道路,基本上可以看到普遍的現象,就是千城一面,中國的城市建設或者是城市面貌和規劃的特點是差不多的,為什么產生這樣的結果,我們自己的腦子里有定論,城市就應該是這樣的模式建設的,實際上走到今天這樣的地步,再談城鎮化要有幾個概念搞清楚,今天上午嘉賓都有所提到,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相對是否會放緩,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相應的放緩,產業結構要調整,中國城市化率的增長是否可以想發達國家那樣增長得很高。
剛才鐘老師問的三個問題,是否可以這樣看。我們的城鎮化應該是多種形式,而不應該是一種形式,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城鄉統籌,不能只是看到城市發展的一面,應該結合中國的城市特點,農村和城市發展結合。說到這個話題,包括鐘老師提的第三個問題,大城市是否可以聚集這么多的人,農民是否可以進城后還可以找到生活的來源或者是生計,上午秦虹所長提到中國城鎮化率在50%上下的問題,實際上城鎮化率在80%的時候,城市人口就往外走,對于核心城市,中國的一線城市城鎮化率達到80%到90%,依然會進行城鄉統籌,也有周邊城市化率的機會,結合開發的行業而言,在這樣的背景下,實際上是給了我們很多新的課題或者是很多新的機會,讓我們在傳統開發模式,已經看到天花板(瓶頸)的同時,可以研究新的問題,找到新的機會。
柴志坤表示應該征收房產稅:我也不認為征收房產稅對市場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目前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來說,對于持有房產征稅是普遍的法律約定,從這個角度來講,十幾年前和九十年代末搞的房改,業內也有一個爭執,原來主要的購買對象是機關單位,當時房改后,機關單位就不買,變成了讓個人購買。當時大家有一個討論,對地產的影響是負面的還是正面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是正面的,因為走的是市場化的道路。房產稅的開征,對房地產長期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在此之前,有很多的問題要解決。
政府除了短期的土地收益外,未來有長期的資產,就是財政收益的來源,對于城市的長期發展是有利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開征房產稅的話,會提高現有存量房的使用效用,房屋多要拿出去租,目前無論是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近年來房屋租金快速上漲,這種情況下,如果這些人愿意將房屋拿出來出租的話,他們完全可以覆蓋房產稅的稅收,從供給來說,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房屋的供給。
我認為這幾年跟2010年有很大的不同,一個是區域性的差異越來越大,原來三、四線城市沒有人去開發,現在開發出來后的市場表現大家已經看到了,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中都有很大的變化,這種情況下,應該有所甄別,應該有一個標準選擇怎樣的區域發展,這樣就有很好的機會。
結構上產生比較大的變化,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內需不斷的拉動,包括今天上午講的企業家和專家分析的房地產本身的特性,一方面內涵豐富,有很大的空間,另一方面外部環境在改變,實際上給地產行業內部的調整帶來了很多的機會。傳統意義版塊的增長速度是個位數的,有些版塊的增長是兩位數的。